版权所有: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
备案号:鄂ICP备18019697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498号
地址:中国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大道666号
电话:027-87205027
邮编:430075 传真:027-87205000
资讯详情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 年对外服务达到5000次
《长江日报》2013年9月10日第11版
本报讯(记者魏娜 通讯员王琼)昨天,一台配备三共振超低温探头的600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将在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上对外开放预约,该仪器可为科研实验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更短的采样时间。
2012年12月,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始启用。企业只需要网上预约,并支付少量的服务费,就可以方便使用这个投资近亿元、华中地区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生物实验仪器共享平台,该平台对外年服务次数达到5000次。
带着50个顶尖团队“开张”
2009年6月30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院所,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凯迪控股等企业,共同组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理事会。
第二年,研究院正式入驻光谷生物城时,“牵”来了50余个顶尖科研团队,以及全球“海选”出来的首任院长——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
“开放、竞争、联合、共享”是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的办院理念。副院长齐振远称,不同于做基础研发的研究机构,生物研究院希望能“支撑发展、凝聚人才、引领未来”。
设立门槛,不达标则退出
在入驻团队中,武大的武汉珈源量子点公司已获批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将建设年产百万支的手足口病检测试剂盒小试生产线;华农的武汉百仕康公司向社会提供农产品安全检测服务;华中科大的国家纳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开发服务。
未来两年,将有聚乳酸医用材料、紫杉醇发酵生产工艺、城市垃圾渗透液处理装置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进入市场。
据了解,研究院吸引了海内外包括朱英国、卓仁禧等10余位院士在内的近70个顶尖研发团队,以及19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加盟。
除了提供研发团队所需的服务和支持外,研究院也建立了竞争与退出机制。孵化成果、提供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收入将作为入驻团队的考核指标并进行量化,每年每百平方米必须达到50万元以上的收入。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邓子新院士:
在DNA领域打开了一扇全新窗口
人物>>>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的院长是经过全球“海选”的中科院院士邓子新,记者多番联系采访,都被告知邓院士在外地出差。一位熟悉邓子新工作节奏的人士介绍,“邓院长一个月的时间分成了三块:生物研究院、武汉大学和上海交大各占1/3。”
因为,邓子新不仅是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的院长,也是武汉大学药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生科院的院长;除了是中科院院士,还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当记者9日再次联系采访时,他已经飞往西班牙参加学术研讨会。
邓子新是湖北房县人,48岁当选院士,是当时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他最为科学界称道的,正是发现“DNA上存在第六种元素——硫”。这也是人类首次在众多细菌的DNA上发现第六种新元素硫,他在DNA研究领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2009年年底,武汉光谷获批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任上海交大生科院院长的邓子新受邀考察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九峰基地等。生物办负责人向他介绍光谷生物产业规划,这让他“有了新的认识”。“随后的接洽很自然。我回来了。”
邓子新还带来一支由十多位“牛人”组成的强大科研团队,他们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有些人做过我的学生,有些是因各种人脉而来。”
在邓子新看来,武汉地区教育发达,生物方面人才较多,但缺乏整合,他将利用现在的政府平台——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对各高校生物技术方面的优势进行整合,将各种生物力量向社会辐射、向产业辐射,并与上海方面进行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促进武汉和上海的生物技术发展。
(记者魏娜 通讯员刘曦)
研发团队“拎包入驻”
链接>>>
昨天10时30分左右,在生物研究院的梯度PCR仪前,武汉康路有限公司正在进行DNA扩增,为后续的检测试验做准备。记者在研究院看到,各区域的研究员穿着或是白大褂,或是防护服,在干净整洁的实验室里,埋头做着各式各样的检测、试验,不时小声讨论。
据了解,研究院对入驻团队免收房租,并补贴团队运行经费;对在研究院工作的研究生给予食宿补贴;专利申请和维持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使用等方面均有优惠。
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代常的一项科研成果,先后与3家公司进行产业化合作均未成功。获悉这一情况后,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以“首席科学家+团队+经费+成果+企业”的模式集成优势资源介入其高新技术产业链建设。
目前,武汉禾元年产1吨的人血清白蛋白生产线即将投产。投产后,其年产值将提高4倍至6倍。
上个月底,华中科技大学陈家春教授团队和湖北大学马立新教授团队,与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签约。他们不用操心添置昂贵的仪器设备,也不用担心自己不熟悉产业化推广,这一切交给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项目研发成熟了,就可以无缝出院孵化。
唯一
资料>>>
据介绍,研究院承担了武汉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等30个国家重大专项;病毒病防治药物技术国地联合工程中心、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和30多个省部级研究平台,陆续迁往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
初步统计,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争取到竞争性中央财政经费投入已超过3亿元,成为国内唯一以竞争性中央财政经费为主要研发经费来源的研究院。
“目前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在组合生物合成、植物生物反应器、纳米医药、新发传染病、治疗性抗体、干细胞工程等全球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子新院士深感欣慰。
(记者魏娜 通讯员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