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
备案号:鄂ICP备08106117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498号
地址:中国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大道666号
电话:027-87205027
邮编:430075 传真:027-87205000
资讯详情
年增百家企业 年扩15平方公里 光谷4年建起“生物城”
《长江日报》2013年3月29日第3版
记者杨菁 通讯员杨烁 姜莹
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20多位,上升到第3位,光谷生物城花了4年。
带动湖北生物产业从嗷嗷起步,一举升格为千亿支柱产业,光谷生物城花了4年。
从武汉最东边的荒凉域,变成60平方公里“产城一体”的繁华地,光谷生物城花了4年。
昨日,光谷生物城一位负责人为记者解读“生物城速度”:“高铁上的动车跑得快,是因为每列车厢都有动力”。
而在生物城,从企业聚集、创新成果转化,再到园区建设,每一个环节都有加速的力量。
企业“速生”1年新增100家企业
在一家医院的检验科,胃病患者吞下一颗小胶囊,在医生的无线磁场遥控指令下,小胶囊缓缓进入患者肠胃。同时,一幅幅图片实时传出体外,收录进一旁的电脑中,供医生分析和诊断。
日前,这种“胶囊机器人”正式获国家药监局注册审批投产,成为全球首台可定位、可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它就诞生在光谷生物城,武汉安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安翰光电成立于2009年,由三位留美博士创立,是全球第一家成功研发主动控制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并商用化的公司。公司负责人陈鹏介绍,下一步公司还将考虑让胶囊带上“药仓”,检测到肠胃疾病时,打开药库释放药物,起到精准治疗的功能。预计2013年、2014年、2015年,该公司将分别实现3000万元、8000万元、2亿元的销售收入。如此“爆发力”,在光谷生物城普遍存在,康圣环球、中美华世通、山川科技、丰乐种业、兰丁医学等一批企业年增长率超过100%。
目前,168个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和10个院士,携带400多个项目,将“种出人血蛋白的水稻”、“柴火变燃油”、全自动癌细胞快速检测系统等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引入市场。
4年多来,光谷生物城集聚450多家企业,平均每年增加100家企业。
产业发展4年集聚4大集群
华中科大博士曾建华创立武汉华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研制药妆品。成立2年来,公司一直在“搬家”:从华中科大教室“打游击”,到一家营销公司蹭办公室,还进过一个小微企业创业园。
不久前,华肽生物终于“定居”,搬进生物城,租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昨日,记者在这里并没有看到一台实验设备。
曾建华指了指屋外,几十米开外的武汉生物研究院大楼,“那里的设施很齐全,完全可以满足研发要求”。此时,在生物研究院一楼,10多间公共实验室正敞开大门,开放价值上亿元的研究仪器,园区企业可免费或付少量费用使用。除了硬件的公共服务,更多的无形资源吸引着国内医药企业。如技术支撑、信息沟通、人才引进、产业融资、学术共享等。
目前,光谷生物城已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和生物服务为主的4大子产业集群。
园区建设1年拓展15平方公里
在生物城农业园内,武汉合缘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大楼很是显眼,来求职的小李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她今年大学毕业,家住豹澥,“如果能够在这里上班,不到20分钟就能回家,方便照顾70多岁的奶奶。”4年前,刚上大学,小李根本没想过可以到离家这么近的企业找工作,“那时候附近很荒凉,走很久都看不到一家大型企业”。
如今,光谷生物城规划建设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药器械园4大专业园区,总面积已达10.07平方公里,并按照“产城一体”模式,完善周边50平方公里的城市基础设施。算下来,光谷生物城年均“开疆拓土”15平方公里。
“生物城速度”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武汉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
2008年11月,光谷生物城开工建设,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2012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1.85亿元
2012年,获“中国生物医药最具特色园区”称号
2015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成为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