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
备案号:鄂ICP备08106117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498号
地址:中国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大道666号
电话:027-87205027
邮编:430075 传真:027-87205000
资讯详情
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科学发展转变方式)--湖北推进发展方式和经济总量双跨越
本报记者 顾兆农 张志峰 田豆豆 杜若原
《 人民日报 》( 2011年06月02日 01 版)
眼下,湖北《 人民日报 》( 的旱情还在持续,但是,严重的干旱,改变不了全省夏粮稳产的大局。这让人想起在2009年初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湖北逆势而上,当年经济增长13.2%。
湖北克难御寒能力的增强,既是“支点建设”的过程,也是成果。
湖北人民永远记住了这一天:2005年8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省委书记李鸿忠说,支点的定位,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湖北发展的战略定位,是赋予湖北干部群众的崇高使命、沉甸甸的重托和殷切期望。支点就是重点、着力点,应该发挥影响、带动和推动其他地方发展的功能。
5年多来,湖北相继启动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将其作为支点建设的载体和总抓手。
在总体战略指引下,湖北提出要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四基地一枢纽”发展思路,在转变发展方式、自主创新、“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领先地位。
5年多奋进,支点建设进展明显。2010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增长了1.4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外贸进出口额等多项指标,均领先于中部地区。
面向“十二五”,湖北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以及增强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等“三大功能”,真正把湖北建设成为重要的战略支点。
决心和承诺,瞩目和期待,让湖北干部群众丝毫不敢懈怠。
从“大”到“强”
中部需要有个“大上海”
经济学中有个“雁阵效应”的理论:即“领头雁”飞得高且远,周边的群雁也会飞得更高远。
说到战略支点的建设,不能不关注武汉。一定意义上,武汉这个“点”的质量,决定了“战略支点”的实质性意义。
有人说,武汉就是中部的上海。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当然不确切,但是,却不无道理。历史上的武汉,曾与上海一起,都姓“大”。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武汉的经济总量,逐渐落到了南京、成都和宁波等城市之后。
弱而不强,虽大犹小;强而又强,虽小也大。
在战略支点的建设征程中,武汉不断调结构、转方式、探新路,大武汉雄风再起。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过去的5年,武汉产业大发展,改革大推进,城市大建设,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总量从3000亿元跃至5500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升至第五位。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2%。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来到武汉发展。
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明确武汉定位:“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今天的武汉,雄心勃勃,信心满满。
中部的中心城市,必须是经济强市。“十二五”期间,武汉将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经济总量要突破1万亿元。
中部的中心城市,更应该是市场功能突出的城市。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梁亚丽说,工业化不等于只发展工业,市场经济必须重视市场功能的建设,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辐射能力等,应该成为支点建设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就有“货到汉口活”的说法,这段历史理该延续。这些年,随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质性推进,武汉区域中心的市场功能不断凸显,生产要素呈现良性流动的趋势。
随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的迁入,武汉汽车制造业异军突起;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日渐繁荣,江汉区的经济几乎都是第三产业;去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接近40%;“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近20%。
“领头雁”越飞越高,引领“圈内”各地围绕“两型”主题,突出创新转型,展翅翱翔:
青山—阳逻—鄂州突破地域界限,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孝感、汉川纳入武汉同城电子支付系统,实现了汉、孝资金同网清算;被誉为“光谷”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则在孝感、咸宁、鄂州等地建立分园;资源枯竭型城市黄石,产业从“低”到“高”,从“地下”转到“地上”,从“一业独大”转到“多业并举”。
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伍新木说,“两型”的路径、内涵式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以此考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完全有可能成为中部地区最具实力、活力和潜力的城市群,成为战略支点上最强劲的引擎。
从“一城独大”到“多点支撑”
区域联动振翅起飞
如果说,武汉是鸟头的话,那么,宜昌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就是两个翅膀。湖北这只大鸟究竟能飞多高,一定意义上,更取决于翅膀的力量。
纵观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没有一个不是靠省内多个经济强市支撑起来的。
为此,湖北最近提出全省经济总量分为3个“1/3”:武汉、宜昌和襄阳、其他地区,各占1/3。4月2日至8日,湖北省分别召开了“一主两副”武汉、襄阳、宜昌3个专题办公会,特别希望“两翼”更加给力支点建设。因为他们分别还肩负着辐射带动鄂西南和鄂西北发展的重任。
实际上,经过多年的追赶,宜昌、襄阳已经锋芒初露。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说,以前宜昌和襄阳的经济总量加在一起还不到武汉的一半;可现在不是这样了,再过几年,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5月22日,我们从启用不久的宜昌东新火车站入城。雨后的宜昌洁净如洗,一路走来绿意盎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58%,境内99条河流的水质全部保持在3类以上,其中2类以上的达到71%。
就是这个宜居之地,经济总量现在是湖北的“老二”,在长江沿线19座同等城市中排行“老四”,在中部77个同等城市中,坐第三把交椅。宜昌也是个宜业之地。
宜昌磷矿资源丰富。通过转型升级,宜昌拉长磷化工产业链:磷矿—磷酸—磷酸盐,磷酸盐再进入精细化工,制成食品级和电子级产品。其中,电子级产品的国家标准就诞生在宜昌。如今,在磷化工等领域,宜昌有7个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5个居亚洲第一、10个居全国第一。梁亚丽建言,宜昌和近邻的荆门携手,整合现有加工、研发资源,完全可打造成国内磷化工的航母,创建全国磷化工研发和贸易的中心。
现在,宜昌高新区每亩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已达300多万元,每亩产出达600多万元,集约发展态势明显。
襄阳市是鄂西北的工业重镇。市委书记李新华表示,襄阳有条件、有能力,实现“高台起跳、高位转型”,为构建战略支点作出应有的贡献。
汽车产业是襄阳最大的优势,现已形成每年50万辆整车、85万台发动机等零部件生产能力,2010年汽车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让人眼睛一亮的是,襄阳聚集了1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形成了从整车到电池、电机控制器驱动系统等较完整的产业链,与新能源汽车紧紧地“粘”在了一起。“东风天翼”客车采用的蓄电池,拥有17项专利技术,襄阳宇清公司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电动变速驱动系统属全球首创。
襄阳已被国家批准为新能源汽车运营示范基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地,正在争取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中心。
江浙之强,壮在县域。湖北发展不够,弱在大面积的县域。近年来,湖北创新体制为县域经济提速,大张旗鼓地发展民营经济;扩权强县,下放239项事权;推行财政“省直管县”体制,项目、资金、信息等直达县域。2010年,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比重升至56.5%,一般预算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从零增至21个。
今年2月,湖北省正式启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一个是“绿色”的民族区域,以恩施为中心;一个是“红色”的老区热土,以黄冈为中心。一“少”一“老”,过去发展相对滞后。去年,随着经由恩施的沪蓉西高速和宜昌至万州铁路的开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