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
备案号:鄂ICP备08106117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498号
地址:中国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大道666号
电话:027-87205027
邮编:430075 传真:027-87205000
资讯详情
长江云:他们是武汉创新的脊梁 习总书记为他们点赞!
5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300多位两院院士出席了此次大会。
习近平强调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党和人民对广大院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院士们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要做好退休院士工作,鼓励他们继续发挥作用。
说到两院院士,不得不骄傲地说一句,截至目前,湖北省共有“两院”院士73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1名(双院院士1人李德仁),院士数量创历史新高,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
2017年湖北新增院士7名

张清杰院士:
实现近百种热电材料快速制备
张清杰院士1958年11月生于河南西峡。1982年本科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199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热电材料领域两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徐红星院士:
光学器件小型化成为可能
徐红星院士1969年5月生于江苏灌云县,201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窦贤康院士:
为大气精确预报奠定了基础
窦贤康院士1966年1月生于安徽泗县,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马丁院士:
“973肿瘤侵袭转移”项目首席科学家
马丁院士是妇产科学界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973肿瘤侵袭转移”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20年。

谢先启院士:
我国著名工程爆破专家
谢先启院士是我国著名工程爆破专家,现任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汉爆破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各类爆破工程500余项,并依托重大工程项目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他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实现了湖北省属单位院士零的突破。

张联盟院士:
功能梯度材料领域著名专家
张联盟院士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是功能梯度材料领域国内外著名专家、主要学术带头人,主持并高质量完成数十项梯度材料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室。

何琳院士:
舰船声学特征管理奠定人
何琳院士现为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舰船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2005年以来,组织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舰船噪声监测系统,为实现舰船声学特征管理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主被动混合隔振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进展。
此前,在汉年龄最大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於崇文;最年轻的是出生于1967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新晋院士徐红星,1969年5月出生,刷新在汉院士年龄最年轻纪录。
创新科技 今朝还看武汉
两院院士是武汉的宝贵资源,武汉市以院士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全面实施“院士经济”发展工程,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在科技创新方面获得了许多新突破,也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热土。

1、创新“国家队”助力生博会,100亿技成果转化母基金落户光谷
5月27日,在第十一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第三届“生博会”上,26个生命健康产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涉及总投资金额达26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个,30亿元以上项目4个。同时,100亿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地武汉东湖高新区。中科院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截至目前,中科院有6个研究所29个团队160余人在光谷生物城创新创业。

2、我国首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在武汉投入运行
2017年8月,我国首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在武汉投入运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承担建设的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简称“武汉P4实验室”)的运营,标志着我国正式拥有了研究和利用埃博拉病毒等烈性病原体的条件,为我国公共卫生科技支撑体系再添利器。至此,中国正式跻身“P4俱乐部”。

3、人工智能成果公布不到半年即在汉落地
人工智能设计新型蛋白质结构被列为2018年度八大科学突破之首。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通过使用人工智能计算技术,构建出一系列的新型酶蛋白,获得了工业级微生物工程菌株,取得了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在工业化应用层面的率先突破。该项成果公布不到半年,就在武汉率先转化,项目投入将达866万元。明年项目投产后,或将新增年产值2000万元。

4、六大国家研究中心之一 ——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落户武汉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经科技部批准组建,将成为提升国家重大战略性基础研究能力的核心力量、引领国际前沿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的新引擎和引领光电科学发展的国际重要研究中心。

5.华中农业大学“绿色超级稻”实现水稻生产方式革命性转变
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绿色超级稻”,近五年来,培育出具备多个绿色性状的水稻新品种65个,获得新植物品种保护权26个,育成了具备多个绿色性状的不育系和恢复系20多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9000万亩,对引领作物育种方向、促进作物科学研究内容与技术体系创新、推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

7.武汉杨森生物公司成功研制仿生小口径人工血管
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制与开发一直是国际上的难题,至今没有正式产品诞生。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聚氨酯材料为基质复合生物纳米材料人工血管,极大优化了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和远期通畅率,有望成为全球第一款上市的小口径血管。

8.武汉兰丁人工智能宫颈癌诊断机器人面世
由武汉兰丁医学高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人工智能宫颈癌诊断机器人“Landing”,该机器人的面世,全面宣告中国企业在宫颈癌人工智能云诊断技术上,已经迈入世界一流水平。

9.华中科技大学首创“铸锻铣一体”金属3D打印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张海鸥教授发明的“智能微熔锻铣复合超短流程金属3D打印技术”,突破了3D打印难以得到锻件级零件的世界难题。中国商飞集团、美国通用航空公司、欧洲空客集团已下订单,采用该技术制造飞机关键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