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
备案号:鄂ICP备18019697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498号
地址:中国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大道666号
电话:027-87205027
邮编:430075 传真:027-87205000
资讯详情
楚天都市报:光谷之东的这座“城”,曾为我们拼过命!
近日,武汉高新大道两侧的数百块电子屏打出了“第十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字样,热忱欢迎前来参会的各界嘉宾。
光谷东的二妃山下依然幽静,却早已从12年前的城郊农田裂变成举足轻重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更在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勇担使命,成为抗疫防疫的科技最前沿。
核酸检测、疫苗研制、器械生产、药品制备、物资保供……光谷生物城的人,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在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里拼命,为抗疫成果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疫情大考后,怀着守护人类健康的信念,光谷生物城正加速发展,产业动能强劲,下一个12年,未来可期。
从“一测难求”到供应全球
武汉生物军团挺进抗疫主战场
“我参加!”
“我已经在路上了,马上到!”……
1月29日20:00,湖北人福物流中心接到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下达的在4个小时内给17家医院运送医疗物资的命令,20多名志愿者自发从四面八方紧急集结到物流中心。
21:00,所有医疗物资装车完毕。
23:30,所有医疗物资按要求运送到指定医院。
不止是人福在战斗。
在疫情防控战役打响初期,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物流总监袁少锋一天需接打数百通电话。在他协调指挥下,国控湖北物流中心日均发出运输车辆140余趟,每日有数以万计的防护服、N95口罩、手术衣从这里发往武汉市各大医院。疫情期间,国药控股共运送各类防护服、口罩、隔离衣等防护用品约3.6亿件(只)。
2月27日,国药控股仅用5天时间便完成16台人工肺ECOM由德国采购并运抵武汉投入一线治疗,大大缩短了常规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的采购工作任务。
1月24日,国药中联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赠价值750万元的药品金叶败毒颗粒和强力感冒片,并克服交通受阻等困难,安排车辆送至湖北省各级医疗机构。
1月27日恢复生产,采取“人休机不停”制度,累计生产金叶败毒颗粒458万袋。
2月20日至21日,公司收到生产肺炎二号预防方指令,紧急购置五台代煎液灌装设备,调配人手,两天三夜连续作战,完成72000袋预防方,连夜配送给3万余名援汉医疗队员。
4月3日,该公司联合楚天都市报深入社区,开展“爱心换购·携手抗疫”公益项目,为264位独居老人或困难家庭赠送肺炎一号预防方。
同样在与时间竞速的,还有光谷生物城的多家诊断试剂生产商和医学检验机构。
武汉“火眼”实验室内景
1月26日
1月26日,华大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2款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和武汉华大制造科技有限公司的测序系统,通过国家药监局的审批。
2月3日
2月3日,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正式开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在该公司占地24000㎡的亚洲最大单体实验楼内,单日最高曾为20万例标本完成核酸检测。
2月3日
武汉华大“火眼实验室”开始试运行,日检测能力达到2万人份。
此后
华大生物、明德生物、康录生物、生之源等多家光谷生物企业的核酸或抗体检测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
今年3月底
华大基因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日产能突破200万人份,并陆续运抵日本、文莱、泰国、阿联酋等地。
从“堰塞湖”到“应检尽检”,从“一测难求”到供应全球,在疫情大考中,武汉生物企业“一战成名”。
加入战斗的企业还有很多。在光谷生物城,20多家企业疫情期间马不停蹄,CT、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利巴韦林、金叶败毒颗粒等抗病毒药物,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血气分析仪、额温枪等检测分析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国药中联、中旗生物等企业生产出来,紧急供往前线。
名企疫后加码
本土企业抢位全球产业链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全球首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疫苗是解决新冠肺炎最根本的办法。”
7月1日,国药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疫苗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综合体在汉落成,年产能可达1亿剂。
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表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正在推进疫苗三期临床试验,年底前有望上市。未来,“武汉疫苗,武汉制造”,又将成为武汉生物产业的一张响亮名片。
疫情后,在光谷落户的生物巨头还有不少: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规划图
6月20日,总投资45亿元的迈瑞医疗武汉基地开工建设。迈瑞医疗负责人表示,武汉区位条件优越、科教优势明显、产业门类齐全,各级政府部门以“店小二”精神做好服务,为迈瑞在武汉的发展营造了优越的营商环境。
7月20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在光谷动工开建。这是首个在北京、上海之外设置的国家级医学中心,也是第六个国家级医学中心。
8月12日,2020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武汉特别峰会举行,远大医药光谷研发总部项目、迈胜医疗武汉研究院项目等8个项目签约落户光谷,总投资65亿元。
与此同时,一批已在光谷生物城扎根多年的企业,也在争分夺秒抓生产,抢位全球产业链。
“火眼”实验室在安哥拉落成
9月10日,华大基因承建的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火眼”实验室建成揭幕。此前,华大基因运营的“火眼”实验室已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已运营“火眼”实验室最大日检测通量超过20万人份。
中旗生物扩建产线,改进生产工艺,产能较去年同期增长3倍以上。截至8月30日,中旗公司累计向欧盟、美国、南美、非洲及其他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提供心电、监护、超声设备2万余件。
联影医疗也在疫情中代表“中国智造”,抢抓国际市场,超过1万台产品已进驻美国、日本、欧洲等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5200多家医疗及科研机构,包括570多家三甲医院,破冰国际高端医疗装备市场。
下一个十二年
向万亿级奋进
疫情大考,应对出色。武汉生物医药产业的韧性与力量,源自十余载的“内功”淬炼。
经过十二年发展,光谷生物城已建成7大园区,辉瑞、联影、迈瑞、远大医药等2400余家企业在此集聚,成为仅次于光电子信息的光谷第二大战略性支柱产业。
29个院士项目,32个国家级专家,601个高端人才团队……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人才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6万名科技人才在此源源不断释放出创新动力。
整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单位,建成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投入1亿元建设了专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集聚省药监局东湖分局、省药检院、省食检院等权威机构,建设注册检验、行政审批等“一站式”产品注册服务平台;积极打造武汉国家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 从药物筛选、药理评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新药开发的每个环节,光谷生物城均有平台提供服务。
疫情期间,光谷生物城企业既肩负着抗疫担当,也肩负着科研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担当。
安翰科技“磁控胶囊胃镜系统”通过美国FDA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禾元生物研发的重组蛋白质药物获得临床试验许可,盛齐安生物的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加速临床落地……目前,光谷生物城内有400多个新药在研,其中30余个一类新药已进入临床阶段。
今年上半年,光谷经济总量和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居武汉市各区之首,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13.5%。作为光谷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光谷生物城为这份成绩单所作的贡献分量十足。
疫情大考后,武汉生物产业发展的集结号再次吹响。
武汉市今年7月新发布的《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明确提出,按照“一城一园四区”规划布局,实现新药创制重大突破,推动医疗器械提档升级,提升精准医疗能力水平,促进微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抢占生物育种发展高地,加速大健康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着力打造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基地。
作为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的“火车头”和核心,该如何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中形成显著竞争力?奔赴下一个十二年,一道命题摆在光谷生物城面前。
“对内优化综合发展环境,完善产业创新支撑平台体系,对外大力引进市场主体、推进资本和产业深度融合。”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光谷生物城将加速动能集聚,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拉动武汉大健康产业集群早日登上“万亿级”。